前言 #
一陣子前看到好和弦
在他的個人部落格
分享了「📌 我目前用什麼(軟體及服務篇)
」
再加上身邊有朋友對自由開源軟體有興趣,因此決定也寫一系列的文章分享我平常使用的軟硬體及服務,順便幫我朋友科普一下。
這篇是這系列的第一篇文章,以下會分享我的「軟體使用原則」、「使用的裝置與作業系統」並說明「使用原因」。
軟體使用原則 #
-
優先使用開源、自由的軟體工具,盡量避免依賴第三方的軟體工具及服務供應商。
-
如果服務可自架也優先選擇架設在私人伺服器上,集中管理供多台裝置存取使用。
-
當使用第三方服務或應用時,如果有 PWA 可選擇且堪用的話就不下載原生應用程式。
-
使用第三方服務或應用時僅允許必要的資料收集,不允許任何額外選項供第三方「分析」與「改進服務」(他們是這樣說的,但真的嗎?)
話說如此,但我還是差許多推廣開源自由軟體的大佬們一大截,像是我日常生活還是會蘋果的裝置,包括手機、平板及筆電,以及 Windows 系統的桌上型電腦。
以下我列出我使用的裝置與作業系統,並簡短說明我使用它們的原因。
裝置與作業系統 #
| 裝置 | 硬體 | 系統 |
|---|---|---|
| 桌上型電腦PC | 自組 | Windows 10 |
| 筆電 | MacBook Pro M1 | macOS |
| Lenavo X220T | Coreboot + Linux 發行版 | |
| 行動裝置 | iPhone 12 | iOS |
| iPad Pro 2018 | iPadOS | |
| Home Server 伺服器 | 自組機架式 | Proxmox Virtual Environment (簡稱 PVE) |
| NAS (網路附接儲存) | PVE 的虛擬機 | TrueNAS Scale |
| Synology DS216+II | Synology DSM | |
| 路由器(軟路由) | PVE 的虛擬機 | OPNsense |
我的終極目標是能徹底擺脫 Windows 及 蘋果的作業系統及裝置,完全使用自由開源的操作系統。
但目前革命尚未成功仍需努力,以下說明我使用各系統的原因。
為何使用Windows系統的桌上型電腦 #
愛玩「遊戲」以及需要「做音樂」,其他時候已經很少使用了。
沒完全將做音樂的主力轉移到 Mac 是因為自組 Window 電腦與同規格的 Mac 相比「價格」較低。
為何使用蘋果裝置 #
從高二開始使用 iPhone 6 到後來 iPhone XR 再到目前的 iPhone 12,過程中又購買了 iPad Pro 及 Macbook Pro,蘋果系統已經成為我最熟悉的設備,且不得不說他們對設備生態的整合確實做得不錯,可以無腦使用。
其實我一直想放棄蘋果的行動裝置,改用 Google Pixel 及 Pixel Tablet 安裝「去 Google 元件」的開源系統 GrapheneOS
。
再加上 iOS 26 讓我徹底對蘋果失望,等到做足功課及準備充足預算再決定下一步。
至於 Mac,在學習了 Linux 系統後,我認為也沒有必要使用它了,儘管它擁有跟其他裝置流暢的操作整合,但 Linux 花點時間調教也做得到。
但由於業界現行的生態,我目前必須使用 macOS 系統上專有的數位音訊工作站 (DAW):Logic Pro 。
另外以下的這幾個功能我目前還沒找到在 Linux 中有相匹敵的替代方案,像是剪貼簿與專注模式的即時同步,通話方面像是 Facetime 於不同裝置的實時切換,無線耳機方面像是 Airpods 自動偵測當前使用裝置並即時切換連線等,不過這無傷大雅。
即便未來不使用蘋果當主力,我應該還是我拿來當備用,畢竟家中長輩皆使用蘋果行動裝置,且學習成本低他們也都習慣了。
使用家庭方案 iCloud 能提供一家三口即時資料備份及檔案共享、內建密碼App共享讓我能為長輩設定及管理個網站高強度密碼;
實用工具如「尋找」定位功能、Apple Watch 結合健康 App 讓我能夠追蹤長輩健康狀態。
且在我周邊使用蘋果裝置的人也佔了一大部分,蘋果裝置除了個人裝置的生態整合,不同使用者裝置之間的資訊交換也非常方便。
如訊息 App 的 iMessage 以及其與蘋果生態內 App 的整合、Airdrop 等等。
即便很想逢人就推廣開源系統的美好,但現實就是如此,我無法要求其他人一樣跟我使用開源自由軟體打造自己的工作生態。
當遇到教授要傳教材給我、出去郊遊朋友要傳照片等狀況時,蘋果裝置還是較方便,因此即便不是主力,它應該還會是我的備用。
為何使用 Lenavo Thinkpad X220T #
關於 Thinkpad 我想我不用說太多了,上網搜尋一下便能知道他的歷史地位。
未來我也會分享一篇我如何得到它及調教的過程。
2011 年發售的 X220 系列不只擁有「打字手感超好的鍵盤」、跟 「Linux 的高度相容性」,還可以將原先專有閉源的 BIOS 透過刷成開源韌體 Coreboot
或是 Libreboot
。
雖說硬體規格來說已經算是上古時代的產物了,但日常文書使用還是堪用的,可玩性及泛用性相當高。
且後續的新機型鍵盤手感也無法相比,BIOS 也無法用開源韌體取代了。
為何使用 Proxmox Virtual Environment #
未來我會分享一篇 home lab 架設的心得詳細說明。
簡單來說 PVE 是個專門開虛擬機的 Linux 發行版,我使用它創建幾個虛擬機,像是 OPNsense、TrueNAS、專門架設 Docker 容器的虛擬機、運行資料庫的虛擬機等等。
其中 OPNsense 作為軟體路由器,處理 PVE 本身及其內所有虛擬機以及 home lab 環境中所有設備的網路流量。
NAS 是專門用作資料儲存的伺服器,我使用 TrueNAS 將儲存資料的硬碟直通給它,讓它負責「資料管理」、「備份」及「快照」,再透過 NFS 及 SMB 掛載到其他虛擬機及實體裝置。
為何使用Synology #
DS216+II 是我第一台 NAS,最初我透過它備份電腦硬碟的資料,也自架了幾個個人雲端服務。
可以說是因為有了它,我才開始研究起了自架服務,接觸到了開源軟體。
但自組 PVE 伺服器後,它已經算是閒置的設備了。
由於它算是比較低階的機型,二手價也不過幾千塊(3000?)左右,所以也不打算賣掉,未來可能有其他需求可能可以派上用場。